肝脾肿大为病毒性肝炎,肝硬化,脂肪肝等常见肝病的最普遍的症状之一。同时,在某一阶段肝脾肿大有时还成为主要临床症状,而使患者深受其苦。因此,临床上有时常将其作为主要的辩证依据和针对目标。
肝脾肿大属于中医“症积”范畴,不少临床工作者受“淤血”理论影响,对肝脾肿大的治疗概用活血化瘀之法,尽投消积散结之药,忽视了全面辩证,这显然是片面的,有时非但达不到治疗预期,还会带来有些不良后果,影响疾病的康复过程。
肝脾肿大作为肝病的重要症状,在不同肝病的不同阶段,不同程度,质地及伴随症状等均有较大区别。先将本人的多年治疗经验总结如下:
一.疏肝行气法
在肝病中肝气郁滞的机会最多,疏肝行气法也是应用最高的。在急性无黄疸肝炎和部分慢性迁延性肝炎,肝脾常可轻度肿大,质地尚软,同时多兼胁肋胀痛,烦躁易怒等症,常无明显淤血症状,此类肝脾肿大多是由于肝气郁滞所致,在治法上则常用疏肝行气法。
二.活血化瘀法
淤血停著结于肋下,是形成肝脾肿大等腹内痞块的主要病因病机,在慢性肝病中淤血痞块的形成多因之于肝气郁滞,湿热内积阻碍气机或气虚血运不畅等病理因素。临床上由气滞到血瘀,无形到有形是符合慢性肝病肝脾肿大的发生发展规律的。
淤血形成结于肋下,除可有肝脾肿大,质硬,肝去刺痛外,尚可见赤痕血痣,肝掌,胸腹壁青筋暴露甚或牙衄,鼻衄等瘀血症象。这类肝脾肿大多见于慢活肝,肝硬化及脾功能亢进等,治用活血化瘀法。
三.软坚消症法
肝病日久,肝脾肿大,质地坚硬,为一般活血或行气药力所不及,宜用攻坚消积法治之。软坚消症药在攻坚消积的同时又每易耗气伤血,久用必可伤正,故临床应用常配伍以养血柔肝,健脾益气或益肾填精等扶正之药,还有在瘀去大半而止,不宜大量长期应用。攻坚消积宜缓图之,方能做到有益无损。
四.化痰散结法
张景岳曾言:五脏之病,俱能生痰。得肝病则气机失其条达,遂使肺失肃降,脾失健运,肾失开阖,水道壅塞,水湿停滞,聚饮为痰,故肝病中痰湿生成机会很多,痰湿凝结,阻于血络又形成肝脾肿大等腹内积块的重要原因,临床上绝大多数体胖的患者或痰湿壅塞的患者,除肝脾肿大外,还兼有两胁胀痛,腹胀纳呆,呕恶,大便黏滞不爽等。治法宜化痰散结为法。
五.健脾磨积法
临床上肝脾肿大多见于慢性肝病患者,就整个病程而言多属本虚标实,除肿大的肝脾左为积块局部属实证外,其它还有正败之象。此时正气衰败特别是脾气虚弱已成为主要矛盾,如仍行气破血,一味攻伐,非但于消积无助,凡是脾气更加虚弱,这对于病情康复极为不利。古人曾有:“健脾即可磨积,脾健积自消”之说,认为此类患者宜从健脾开始,稍佐活血软坚之品,或需调补,或以丸散缓图,久必收效,这是治病之本的一个方法。 |